世纪翔IT教育
专业,让您更出色!

【第3期:数字化工厂建设实践】内容回顾

发表时间:2020-10-27 11:24

3月25日晚8点~9点,大讲堂第三期“数字化工厂实践与云应用思考”,在三十名CIO/IT负责人的收听下顺利结束。


在这次活动中,高俊艳老师为大家分享了她在长期从事战略分析及落地、产业信息化规划建设与管理、供应链策划管理、流程变革等工作过程中的一些感悟,精彩发言赢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精彩内容,跟着小编我一起回顾一下吧。


数字化转型不应只考虑IT部门,还应该补充企业战略、供应链等一些数字化转型所需的知识。

首先需要考虑行业情况

要做好数字化转型,必须对自己的行业有深入的了解,从生产、营销、供应链等有自己的定义,才能找到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突破点。


数字制造观

在数字化转型中我们到底要关注哪几方面?这就需要了解以数控制造为中心的数字制造观。数字制造观主要有三个方面:以设计为中心的数字化制造、以管理为中心的数字化制造、以控制为中心的数字化制造;

1、以设计为中心:就是以产品为中心。从IT角度要考虑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工具,除此之外,要让产品向服务延伸,变成与数字化产业相关的产品;

2、以管理为中心: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要适应智能制造的柔性生产;

3、以控制为中心:这就到了生产加工部分。真正做到柔性生产是实现小批量生产的自动化。如成都的西门子工厂,可以在同一条生产线上跑不同的PROC。

数字化转型,IT是基础。先从IT的角度看目前所有的系统是否满足了公司业务的需求,如何去满足公司的战略,然后是公司的业务是否有明确的战略,全体员工是否具有信息化、信息安全的意识。


数字化工厂的前提

在掌握了数字工厂的理论和观念后,如何让这些认知真正变现?高俊艳表示,数字化工厂落地的前提是公司的商业战略、产品战略、研发和品质管控战略、供应链战略、人才战略等都要明确。高老师就她比较熟悉的人才战略和供应链战略进行详细阐述。

1、从人才战略看,需要人才具有战略思维能力、产业思维能力、商业思维能力、管理思维能力和数据思维能力。要成为这样一个人才,除了到其他单位参观学习、国内外出差交流等,更需要IT自身具有学习的意识。

从人才到组织的变革。要做好数字化转型,必须盘点在现有IT基础上需要重新叠加的技术,如IoT、人工智能、应用服务中心和基础设施等。除此之外,数字化转型其实就是管理的转型,流程和数据尤为重要。不能只是做信息化,而流程不改。必须从流程入手,再做IT落地,IT落地只是为了固化流程的变革。


2、从供应链战略看。供应链是一个计划、制造、退返和使能的过程,供应链稳定,数字化工厂就更完整更稳定。供应链是一个相对容易进入的部分,是一个好的切入点。

传统的采购过程分为5大部分:明确需求与规划供应、采购策略、采购履行、采购支持和进行供应商绩效考评。以往大家可能都更加注重采购履行,但是真正决定供应链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是需求与规划供应和采购策略。

(1)在需求与规划供应方面,高老师建议工厂有一个采购需求规划小组,规划需求和成本库存的管理,同时和采购市场一起讨论各项机制建立。要做好数字化,不管是一条供应链还是一个工厂,所有的东西都要数据化,都要有规则,要放到规则里来。

(2)在采购策略方面,建议每一个模块重新梳理,形成企业采购策略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加大工厂的参与度,建立供应市场分析、供应战略、供应商管理、供应商考核和材料试用机制等机制。优化升级供应商管理系统。

(3)采购履行,建议采购履行下沉,利用网购,同时建立监督机制。

(4)采购支持,需要建立业财一体化机制,或考虑财务共享。

数字化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微创新,多加入一些新的管理规则,原来的系统并不会失去作用。并且,企业要在精益化自动化的基础上再进行信息化,“三化”融合后再逐渐落地实施实现。

无论是人才战略还是供应链战略,做数字化工厂都需要思考公司的愿景,做好数字化蓝图。高老师还谈到在走访时看到的珠海本地许多企业的迷茫,不知道尽头在哪,需要走到哪里,还要走多久,其实谁都没有答案。所以每一个工厂在数字化过程中都需要制定自己的蓝图,这个蓝图不需要定多么长远,两三年就好,完成后再看下一步方向。


数字化工厂实践与产业互联网需求

和供应商协同制定共同的制造和生产的标准会更好沟通,产品也能更加成熟。

关于产业互联网,如果企业自身有不足,可以联合其他企业一起做数字化转型。

除了企业自己做转变,也可以联合产业一起做产业转型,如果什么都不能做,我们还可以考虑在采购或协同的角度把行政办公和其他实体或云联动起来。

高老师建议大家多看看珠海的企业,了解更多的模式。会上,高老师还谈到她从红军长征感悟到的体会。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模式就像长征,目前我们在起步阶段,路程两万五千里,感觉非常辛苦且遥远,但是一旦走过,就可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走多远,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互动问答

1、问:我们公司生产水平较弱占比小, 在ERP上做扩展或在外部搭一些应用,但是总感觉是在修修补补。现在想要考虑继续扩展或者直接推翻重来,这两者之前如何去权衡成本以及哪一种发展机会较好?

答:我认为如果ERP已经做了进销存也做了一下生产(如成本),那就没必要推翻了。你的生产占比不是特别大,不需要大的投入,可以考虑上一个云mes或简单的生产系统。如果生产模式特别小,就要考虑你生产需要管控的是什么,是品质、生产过程、追溯还是管控检测。把重点找到,做成需求,找一个小的产品和ERP形成一个系统打通,成本也不大。


2、问:高总好,数字化转型是趋势,但对中小企业来说,面临着很多难题, 比如投入企业转型的资金有限,企业接的订单也小,款式复杂多样,特别今年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处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IT部门如何让企业摆脱困境、顺利转型呢?

答:我自己认为除非IT已经和业务融合得非常深,否则只靠IT部门是没办法实现顺利转型的,因为IT能够支持的是运营和经营管理。IT要做的话,要看企业的产品和市场。如果以软件为中心或和数字化智能化有关,那IT可以抗大旗;如果只是普通产品,那需要先看经营,公司要先有战略,数字化战略不能越过公司经营战略。


3、问:高总,请介绍下2012-2015,您那边做的IT基础夯实工作,就是具体的项目使用的系统和达到的目标。以及2016后期智能化具体上了什么系统项目以及达到的目标。在上系统项目时,遇到过哪些棘手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答:我在2012年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工厂要接国外的订单,需要信息安全体系,但是这个体系认证了两年也没有通过。所以我首先制定规则同时夯实硬件基础,杀毒软件、防火墙、存储和网络等从信息安全角度梳理清楚,甚至于梳理供应商。

我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生产数据越来越大导致数据库经常崩溃。这是因为那么多DBA开发人员的开发标准、效率和质量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先梳理开发的技术路径,从底层将技术层面夯死。

在14、15年,主要做的都是前端,实现销售无纸化、采购无纸化,所有的单据、报表、决策和其他手工操作都放到系统里来。

从13年到15年就做了APS生产系统,15年2月就做完了。从15年到17年做了一个工厂的mas系统,一点点从供应链朝着生产层面做。同时推了EAP,真正将系统和设备打通。

现在要做的是把IT和现场管控的层面打通。


4、问:高总,供应商的信息系统比较简单而我们的系统相对完善和复杂,仅是订单要系统对接难度大投入多。不清楚有没有类似情况,可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经验?谢谢

答:可以建一个EDI,EDI是用报文做的,使用公共的电子通道,相当于建了一个电子桥对接第三方。无论数据多么复杂都可以从这个桥上传过去。


关于我们

欢迎您加入珠澳IT社区!

本社区面向珠海、澳门及周边地区的IT人士,通过各种线上群组及线下活动,开展IT技术、IT管理、职业生涯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交流,欢迎大家踊跃加入

珠海IT经理沙龙

本沙龙是由珠海世纪翔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若干知名企业IT经理共同发起的,面向珠中江澳地区的企事业单位CIO/IT经理/IT负责人的活动圈子。



分享到:
首页            全部课程             企业内训        认证考试       热门资讯          关于我们                                 粤ICP备15062746号
友情链接